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体系 > 私有云方案

云计算技术在工程设计行业的落地实践 >>

行业趋势研究:

2014年7月的一份mai肯锡的报告,列出了未来10年将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12项技术,其中与工程设计行业有关的主要有两项:一个是“知识工作自动化”,一个是“云计算”。知识工作自动化主要是指未来越来越多的需要人类脑力来完成的工作会被计算机取代,工程行业内的BIM和数字化工厂都属于这个范畴,要实现BIM或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必须要有一套唯一真实有效、实时更新、不断完善的工程数据源,要有一个稳定的、保障各方通过任意场景“按需接入”的平台。所以,未来CIO一定会关注两个数据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下一代IT数据中心”。“工程数据中心”中运行的是贯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和数据;“下一代IT数据中心”支撑的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随需应变的智能IT架构。

云技术的落地应用主要有两种模式:公有云和私有云。公有云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在线服务,Autodesk的A360、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office365,以及正在与中石化深入合作的阿里云都属于这一类。而私有云则是企业或行业自建,仅为组织成员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私有架构。其具备公有云的灵活性,云中的数据安全和服务质量又能被企业或行业自主有效控制。正是基于这一特点,目前多数工程企业搭建的是私有云,但纵观公有云的提供商就会发现:Autodesk、微软等都是多年来其领域的规则制定者,一旦这些公司不再提供桌面版授权和安装程序,用户在全球范围内都难以找到替代者,可能就必须购买其云服务。所以,未来企业员工使用的程序将多数来自私有云,少数来自公有云,当然在某些场景中这种比例将会恰恰相反,后台支撑企业运营的将是典型的混合云架构,这种架构也是业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方向。所以,在搭建私有云的时候,必须考虑可扩展性和与公有云的兼容性,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统计工具,来核对公有云厂商的计费,并据此调整和管理本企业的应用结构以达到最佳配置。

需求分析及目标设计:
工程企业的员工来讲,并不关心后台是何种架构,只要保证能在工作时找到需要的工具软件,打开图纸或者计算书开展自己的工作即可。全数通工程云将建设目标定义为“面向工程项目的虚拟工作空间”:用户根据项目或职能权限登录此空间,即可找到公司配置给他的应用软件,再打开服务器统一划定并分发的存储区域,找到相应的工作文档,就可以进行日常工作。虚拟工作空间为此用户量身定制,并如影随形,无论他在总部、分公司、项目现场还是出差在路上,均可通过任意的终端设备访问到需要的IT资源。在此过程中,客户使用的界面是一致的,其手中的设备仅相当于一套被无限延伸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这样既能保证正确的人获取到正确的软件资源,又能保证员工产生的工程数据被自动的收集起来,放置到企业的数据安全控制区。这些数据经过分类和整理,有效的被管理起来,可以组成工程企业的大数据基础,只有有了足够的全员数据,将来才能再做数据分析、挖掘和再利用。

实现方法:
从传统模式向云模式转变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应用上云”,把企业的软件平台及设计计算工具迁移到私有云中;第二步是“数据上云”,利用云存储把属于企业的数据转移到云中;两步之后员工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获取软件资源、开展工作,并源源不断的产生工程数据。但当工作告一段落后,如果仍然还是要跑到领导办公室在打印出来的纸介质文档(图纸、预算书、合同等)上签字盖章,云架构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所以第三步就是弥补此环节的不足,将签字盖章的工作也赋予云计算的属性,此处称之为“流程上云”。

工程云方案通过对传统IT架构模式的多层切割与重组,打造出“面向工程项目的虚拟工作空间”,保障了员工全场景、全天候的IT资源访问需求。新架构改变了企业的数据流向,原来的企业数据是从数据中心流到个人终端设备,即使使用各种加密软件,实际操作中也难以避免数据泄露;现在数据是由个人终端流向数据中心,客户端只能上传数据,所有下载和外发都必须经过二到三级审核,在永久备审区留底后,才能将数据下载至本地或外发,在一定意义上彻底解决了工程数据资产的安全问题。各个节点的数据汇入数据中心,经过分类、整理和再链接,除了可以帮助构建企业独有的知识传承体系外,也将为企业未来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和再利用提供信息基础。